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产教结合制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日前,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高峰教育论坛上,专家学者,机构和企业代表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产教融合的问题,根源在于院校和企业的属性差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霍指出,目前产教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障碍根本原因是在教育和产业的互动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高校属于教育部门,企业是经济部门两者都有各自的边界,组织追求的目标,管理,任务,价值观也不同
她指出,产教融合确实面临四个问题首先,多部门参与政策执行过程存在一些障碍,第二,在合作过程中,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操作问题,三是资源匹配校企合作过程中,涉及利益分配,激励,奖励,薪酬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四,在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中,质量监控,评价和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旧机制下,很多企业办学热情不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论坛上,京东物流集团教育产业平台部总经理范光辉指出,要将企业真实的技术和技术产品解耦成适合学校师生的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资源,过程相当漫长但从企业的长远战略来看,产教融合尤为可贵企业短期有一定的投入,但长期来看,提供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可以让企业走得更远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霍特别指出,它为企业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企业可以以知识,技术,设施设备等管理要素参与办学,这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指明了路径,明确了相应的激励机制,权利义务
改变校企合作的逻辑,高校要与行业无缝对接。
对于部分高校服务和对产业创新贡献不足的问题,霍认为,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改变校企合作的基本逻辑,高校应从战略发展层面积极与企业合作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一定是资源的匹配与对接,包括合作关系的过程和发展中的共生合作与发展
这对高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霍进一步解释说,从资源匹配对接的层面看,高校都是按照国家新出台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与企业需求更加匹配对接,在技术创新层面,不断完善高校如何与企业搭建平台,共同创新技术研发机制,让更多的技术课题和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的生产中,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维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如何与行业无缝对接在论坛上,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院长宋国华分享了他的经验根据消息显示,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成立了应用科学技术学院,探索职业教育
专业要和市场结合,改造传统专业,让传统专业依附于信息化,智能化他介绍,学校首先对专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主要做了两个融入:融入行业和融入国际
其中,融入行业是指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名师课堂,邀请知名企业老师,技术人员,高管来校讲企业前沿知识,应用前景,职业规划,二是请高校名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好四年时间规划人生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除了名师一堂课,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
国际融合是指学院所有专业都有国际合作项目在2+2+1,3+1+1,4+1的中外联合培养中实施学分分段互认模式,使学生了解国内市场情况,国际现状和前沿知识,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宋国华说
培养创新型数字化人才,首先要改革培养模式。
新的数字业态催生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技术,新规范,新场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
据宋国华介绍,嘉华学院主要遵循五个方面:一是国际化办学理念,确立了国内学习+国外学习+企业实习各阶段,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路径,第二,国际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有学校现有的老师,有企业的老师,有国际机构的老师三是国际课程,主要是改造现行课程,引进国际合作机构最先进的课程和理念,四是国际化教学,既调和国内传统教学方法,又借鉴国外教育方法,中西结合,五是改革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校园
关于数字人才的培养,范光辉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企业,数字素养都是核心,或者说是未来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数字人才是支撑整体最重要的因素。
京东物流作为国内第一批产教融合的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做了很多探索范光辉认为,数字人才的培养或者说产教融合,有几个方面需要协调首先是掀起一场数字化课堂革命他解释说,要把传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或者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能也会更高
另外,要培养数字化教师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范光辉坦言,在校企合作中,他们发现教师在新的企业技术浪潮下有很多不适他们也在寻找让老师更容易教的方法,构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景此外,他提到要鼓励真正的数字企业和龙头企业融入教育
霍指出,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要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建学习空间同时要重塑师生关系,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变成教学资源此外,还应建立教学资源转化机制,同时搭建职业教育智慧平台
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考虑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