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影节组委会及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永不落幕北影节系列活动——冬奥官方纪录电影《北京2022》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成功举办。《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担任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智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崔岩作为交流嘉宾参加本次活动。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了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综合处处长林灵思、北京市委宣传部影视处副处长张静、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副主任郝洁,以及《北京2022》宣发团队的代表高绮、蔡敏和王静怡出席。
北京冬奥会官方纪录电影、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北京2022》历时三年策划和摄制,于2023年5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展现“冬奥人”在赛场内外,为梦想拼搏、为友谊喝彩的闪耀瞬间和感人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起向未来”的精彩冬奥篇章。北京冬奥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面对话题热度的下降、纪录片在市场和商业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全面复苏的中国电影市场中频频亮相的优秀影片,怎样能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电影着实让宣发团队使出了全身解数。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已突破3000万元,同时跻身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榜单前十。北京冬奥精神始终贯穿在《北京2022》整部影片中,更是体现在影片制作、宣发等各个环节中,影片的宣发不会停止,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播不会停止。
目前在杭州紧张筹备亚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陆川线上与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谈起这部电影时他非常动容地表示:“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项目,为了这部电影,我们克服重重困难,整整坚持了3年。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和专业的电影人,我为我们有这样的作品而感到骄傲,相信未来的岁月和未时间能证明它的价值。感谢宣传团队用冬奥精神支撑着,坚持在第一线,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打,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拼,靠热爱拼出今天的成绩。我希望把这部电影传播到海外,能够为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饶曙光对陆川导演和创作团队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体育题材的影片,最燃的是运动本身、运动带来的美感和它所带来的’高峰体验’。这部影片在捕捉运动和运动美,以及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紧张感、压力感、突破感、成就感方面非常饱满,这也是奥运官方电影或者是体育题材的电影都应该达到的境界。电影本身就是运动的艺术,只有用电影的方式才能够把这种运动充分发挥到极致。同时,陆川导演善于捕捉人物,其人物设计极具张力。国际传播叙事策略属于宏大的命题,真正落地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并且要落实到小人物身上。真正把人物写好、把人物塑造好,是所有电影中最核心的东西。希望通过这部官方电影不断的推广,让奥运遗产能够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改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一些理念,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充实。”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北京2022》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最突出的感受有三。第一是’难’,它是要靠真实的素材积累的,且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面向院线和市场来推此题材电影,难度可想而知;第二是‘重’,也就是它的重量性、重大性;第三是‘准’,陆川导演在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煞费苦心,甚至精准到每个演员微妙的表情。同时,影片还展现出了三种风采,即中国风采、北京风采、奥运风采。在整个冬奥的筹备过程中,对重重困难的克服体现出了我们的中国智慧;到总导演张艺谋开幕式,再到快递小等普通人,让我们感受到北京这座古都拥抱冬奥的热情;各个国家的参与者,包括奥运活动的组织者,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所做出的努力,便是奥运风采。无论是作为奥运的典藏、作为面向青少年的教育,还是对于传播宣发而言,《北京2022》都是值得总结和梳理的一次很特别、很有意义的实践。”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李道新认为:“在视听方面,影片实现了视觉盛宴与听觉盛宴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度的制作水准和精良的艺术品质;在内容方面,它不仅仅是在讲奥运本身,而是在讲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讲天和地之间的扭转,在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首都北京的各种风景以及相关的各种人群;在人物塑造方面,可以说一言、一行、一个身影、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信息;最后,在价值点开发方面,整部影片非常精心、精巧、精致,传递出了有关未来的理念,实现了北京冬奥、城市记忆与大国形象的价值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苏六谈到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时称:“我能从这部电影中感觉到导演的意识,他能够捕捉到人的关系与内心,细节很多,同时其声音的呈现效果特别好。我觉得实现梦想的历程非常美好,这种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是体育人身上无以复加的,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光芒。纪录片就是要尊重人性、尊重拍摄对象,然后给予很高的真诚、付出、记录和传播,所以传播工作的确应该回归到本原上来,让老百姓来享受。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期待之后的宣发上会有更多斩获。”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指出:“这部电影的工作量很宏大,且时间紧、人数少、任务重。在保留以往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高度,实现了爱国主义和人类价值的齐头并进。同时,影片虽使用了纪录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却更多地使用现场各种原声和采访声,表现出强烈的客观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实现了纪录风格和艺术表现的比翼齐飞。从哲学与艺术的视角观看这部影片,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贯穿着道家二元并立的思维,并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全面的努力,非常客观真实地表现出了中国式体育大片的宏伟状态。”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表示:“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秉承着对历史的责任和担当,我们特别坚定地邀请《北京2022》作为开幕影片,并愿意拿出所有部门的资源来支持这部影片的宣发,调动所有的媒体报道。我们都知道《北京2022》的宣发工作面临着很多客观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看到宣发团队持续不断的坚持推广针对性观影活动、校园展映等,并以此累计票房的可能性。从他们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对传播冬奥精神、对本职工作的热忱和坚持。北影节将和文投控股一起继续宣传《北京2022》,并且把这部电影节开幕影片作为海外推广的重中之重,届时,我们一定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体育题材的纪录片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支持《北京2022》,未来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传媒梦工坊导师许顺东认为:《北京2022》不仅是记录了一项重要的赛事,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这其中的意义,不管多少年以后,再回头来看依然振奋人心。许顺东自2018年起被吉利学院特聘为兼职教师职务。吉利学院是具有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资质的大学,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39个本科专业,在北京和成都分别设有两个校区。许顺东在吉利学院开展的工作获得老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因此被确定为长期专家持续开展工作。她担任总监制的节目《小手牵小狗》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2019年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编剧奖、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2018年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奖、娱乐资本论2017金河豚奖最佳综艺营销奖、三声2017第二届中国文娱产业峰会年度综艺奖、新周刊年度真人秀。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在发言时称:“《北京2022》是一件国际赛事人文纪录片,远远超过官方纪录片的地位,更是远远超出体育题材的纪录片。陆川导演的创造理念很清晰,使用了故事片的手法将内容进行融合,结构上实现了大破大立,在制作上达到精良品质。在画面的呈现方面具有诗意的美感,影片充斥着大量的精彩瞬间,而且还有很多巧妙的显笔,如落地、失败、高兴等,这些显笔体现了中国人间烟火和巧妙的传统文化,而诸如灯笼、剪纸等北京的市井文化符号又巧妙地将完中国社会现实缩影向社会传播开来,从奥运精神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的创作本身和发行工作都是一次次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实践。”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综合处处长林灵思谈起这部电影时非常感动,她激动地说:“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好看的一部奥运官方电影,我为它感到十分自豪,因为它不仅仅记录了在冬奥筹办举办中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历程,还展现了整个团队在这个过程中间克服的诸多困难。这部影片兑现了我们对奥林匹克的承诺,也兑现我们对我们冬奥团队的承诺,并帮大家把这一段历史记录了下来,通过持续的宣发向更多人分享。很荣幸自己能够参与其中,感谢各位老师在过程当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也感谢宣发团队的共同努力。”
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敏表示:“《北京2022》的发行工作是想要回归优质作品价值本身,让更多需要观看这部经典作品的人群都能够继续地从中有所获得。在过去半年不断输出、不断整合、不断寻找方向和人群、不断调整工作重心的过程中,宣发团队也在始终秉持着对北京冬奥精神的践行。这次发行工作不知道哪天是终点,不知道抵达终点的时候成绩是多少,但是想让更多的青年人,让更多的冬奥人,继续地传承和更加具象化能够把体育运动精神,把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能够传承下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