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冠军之路的变与不变
年轻一代如何续写传奇
今年2月,隋文静,韩聪在北京冬奥会上为中国队填满了金牌九宫格这也是继申雪,赵宏博之后,中国在历届冬奥会上拿下的第二块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
比赛结束,中国花滑队双人滑主教练赵宏博和中国花滑协会主席申雪,走到冰上,与隋韩二人相拥合影。
从2010年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获得双人滑金牌,到如今执教国家队,12年间,赵宏博从冬奥会冠军转身为冠军的教练,见证着中国花滑几代运动员在冰场的一次次突围,传承着上一代破冰者为下一代执灯,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滑向更大的舞台。
很多运动员都有一个观点,走下领奖台时,一切归零最近几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几代中国花滑名将,听他们讲述如何续写冰上传奇
技术难度的变与不变
一段艰难旅程的终点一家国外媒体评价隋文静韩聪夺金时称,这是最完美的收官
这是中国队的背水一战赵宏博回忆,在当天的自由滑比赛中,隋文静韩聪通常使用的捻转三周改成了捻转四周,以增加获胜概率,高手对决差一点都不行
对技术难度的朴素追求,中国花滑运动员代代相传。
早在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申赵的教练姚滨就决定,不能放弃技术动作上的优势,必须要去尝试抛四周跳。
抛三周跳很容易,但再加360度,需要身体的能力,体重,力量,速度同时加成,这个动作当时全世界无人实现。
那时的训练条件很差,运动员基本上靠生摔申雪的五脏六腑都快摔出来,经常摔得腹腔痉挛赵宏博回忆,摔了44次,他和申雪才真正完成这个动作
备战北京冬奥会时,对技术的追求依然是中国花滑队不变的法宝,但支撑体系已经发生了若干的变化。
数据分析已经被引入,运动员是否具备四周跳的能力大数据分析会给出结论还有,冰场上空安装了滑轨,运动员在做新难度动作的时候,滑轨能保护运动员安全落冰,不会摔得太重
练得厚,是做运动员时,赵宏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现在做教练时对运动员的要求。
1992年,14岁的申雪和19岁的赵宏博开始搭档,当时还是花滑新手的申雪几乎跟不上已是全国冠军的赵宏博的节奏赵宏博成了她的二教练,每次练完教练姚滨布置的任务后,申雪还要再完成赵宏博布置的比教练多出不止一倍的加额功课
后来人们惊叹申雪能如此完美地完成抛跳四周的高难度动作时,她则表示,这有赵宏博很大的功劳正是那些足够厚的练习,让她足以应对重要场合的各种压力和意外因素
当赵宏博转变角色,练得厚被他带入了新角色。
双人滑选手彭程将赵宏博视作严父,从2013年算起,她和教练已朝夕相处近十年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赵宏博更是没有缺过一场训练
那时全体运动员因疫情封闭训练,也是备战冬奥会争分夺秒的时刻第二天,当彭程和队友还在琢磨教练来不来训练场时,赵宏博出现了,他戴着一个黑色口罩,在场边看着大家训练的每一个动作,话却格外少
那天摆在赵宏博隔离房间外的三餐饭,他一口也没动。
彭程默默记下了这些瞬间她始终记得申雪对她说过的话,成绩无法陪你走一辈子,但是人品和你做事的方法会伴随你一生
从运动员到艺术家
我就脸皮厚点叫自己‘艺术家’了冬奥会结束后,隋文静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一次分享活动中开玩笑说,我现在也在学习,尝试朝着更高的艺术台阶迈进
一个艺术家才会是一个好的花滑运动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斌对隋文静肯定无论是舞蹈还是花滑,最终追求的一定是技术背后的思想,精神和艺术内核
一组简短的对话其实是几十年间,中国花滑队对艺术表现力的追求与探索。
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是花滑项目评分的两大标准而艺术表现力不强,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花滑队的阿喀琉斯之踵
要摘掉给中国花滑队扣上的表现力不强的帽子,真的就像翻大山赵宏博说
赵宏博第二次参加世锦赛,是1996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排名第15当时的技术难度,足以进到世界前五
但一直有声音说,中国运动员一流的技术,二流的表演。
一次次大赛中积累了经验后,中国花滑队员才明白,技术只是裁判眼中的一个维度,整套节目,从音乐到服装,甚至到运动员的表情,眼神都在考量范围之内国际裁判员甚至会通过运动员的举止言谈,看你具不具备世界前几名的修养和素质
早期的中国花滑队,队里各种活计几乎都由姚滨一手完成理发,化妆,编排音乐,裁剪,制作服装,用赵宏博的话说,是纯made in China队员们甚至叫他巧手男妈妈
备战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有观点认为,中国花滑要走出去,必须要吸纳国外很多优秀的东西,要国际化艺术,同时也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
中国花滑运动员也由此打开更加宽阔的视野他们去国外训练,与业内高水平人士交流,接触了西方的花样滑冰文化后来被视为中国花滑经典之作的《图兰朵》也应运而生
姚滨带申雪赵宏博去看《图兰朵》的歌剧,请来美国著名编导利安·米勒根据剧情编排动作整套动作不仅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还加入了世界上从不曾有运动员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抛跳四周
服装由花样滑冰行业的顶级设计师设计,一套约两万美元,比赛时聘请的化妆师与国际巨星用的是同一位。
姚滨还请来国内知名导演陈维亚作指导那时,陈正在和张艺谋筹备《图兰朵》的演出陈维亚说,我不懂技术,我来是给你们讲剧情和对每段音乐的理解
那套节目一举获得国际裁判的认可,拿下中国在双人滑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两人的艺术表现力在2007—2009年再上了一个台阶申雪赵宏博暂别赛场,在世界巡回表演,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接触了大量舞种,将花滑向舞蹈的内涵靠拢,并找到了适合的表演方式
如今,担任教练的赵宏博,依然坚持两条腿走路,将培养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放在重要位置。
2019年,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舞蹈家们为花滑运动员提供舞蹈技能方面的训练。
北京冬奥会上,隋文静韩聪两分多钟的短节目得分打破冬奥会纪录韩聪回忆,曾经为了配合节目里的弗拉明戈风格音乐,两人假期去找弗拉明戈的舞蹈老师学习,老师说去哪儿练,我们就跑去哪儿练
韩聪说,两人还想办法通过上肢肢体与滑冰脚架的更好配合,将弗拉明戈舞融入到滑冰运动中,呈现出和一般地面舞蹈不同的表现力。
事实上,被称作葱桶组合的隋韩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人的体型接近,与花滑选材中的男选手高大,女选手娇小的一般标准不同。
罗斌表示,与西方运动员的先天身体条件相比,中国运动员并不占优势,但是隋文静韩聪巧妙地利用了自己身体的长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并将这种长处和表现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细节都有高质量的表达在后来四周跳落地,指尖延展出来的那个动作瞬间,会让人发现一种芭蕾舞审美的韵致罗斌称赞道,这次两人完成的舞蹈层面的质感,是他这些年来所看到的中国花滑选手表现最好的一次,达到一种化境的状态,可以让人忘掉他们的技术,进入艺术体验
中国来信改变国际评分规则
在花样滑冰里,有一组难度较高的动作,叫做双人滑螺旋线——男孩作为规尺,女孩躺下围绕男孩转这组动作分前外,前内,后外,后内4种,其中最难的是前外螺旋线
在申雪赵宏博的时代,全世界能做前外螺旋线的只有他们二人直到现在,世界上能做这个动作的也只有中国的隋文静韩聪,彭程金杨两对选手,可以说是来自中国运动员对花滑技术的创新
可是,申雪发现,针对这一技术动作的评分,裁判判罚标准不一。
2021年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暨冬奥测试赛,运动员前外螺旋线的定级为4级,在基础分上,裁判员给出的质量和执行分数都是正分,从+1到+3而之后的国际滑联都灵大奖赛双人滑比赛中,该技术动作定级3级,裁判员给出的质量和执行分数变为+3到—2不等
申雪认为,由于技术难度大,很多裁判没有见过这套动作,影响了加减分的不同尺度,在运动员姿势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减分对运动员是不公平的。
于是,申雪致信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成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中,她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用了整整3年练习这个动作,变换了很多种姿态尝试完成它我们的运动员从开始练习到现在,也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动作加入到这个赛季的节目中
她在信中还强调,到目前为止,能够完成前外螺旋线的运动员少之又少,根源在于它的难度远远高于其它种类的螺旋线,而且这套技术姿势富有原创性。
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花样滑冰运动发展,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的源泉申雪希望影响更多的裁判认识到这套动作
一些人劝过申雪,如果行不通,就用回其他没有风险的动作但申雪的坚持最终为我国运动员争取到该技术动作的认可
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后来在回信中表示采纳这一情况,他们将在赛前会议中提示各位裁判这一表态,意味着将为这套动作争取到一定的技术分,也决定了整个花滑行业今后包容创新的发展方向
申雪坦言,这件事的出发点是希望鼓励运动员和教练员使用新动作,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去尝试新的动作,花样滑冰就不叫花样滑冰了。
花样滑冰就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停地突破人类的极限,才有了花样滑冰更好的发展,更多的受众面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自我挑战申雪说
申雪始终记得,1999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拿到世界第二名的那场充满戏剧性的比赛加拿大一家电视台在拍摄比赛现场时,拍到了两个裁判作弊,打手势的视频作为刚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国运动员,输给了有失误的第一名
2018年,同一个地点,迎来另外一对中国运动员隋文静韩聪的比赛我们很清楚那时每一步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当他们走到这一步时应该注意什么
申雪与赵宏博将多年亲身经历传授给这一代年轻运动员,从世界第二到世界第一,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但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如今的年轻运动员还记得教练对他们讲过的往事,那些不被国外裁判认可时的无助和难过,全靠自己拼下来中国花样滑冰有现在的国际地位,真的是靠前辈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彭程说
花滑战袍传递中华文化
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决赛双人自由滑赛中,彭程,金杨伴着《夜宴》组曲翩翩起舞,如同展现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他们的演出服运用了传统的扎染工艺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融入非遗文化苏绣装饰,袖口还有中国经典牡丹纹样,被对手们称赞不已
在这项观赏性高的运动里,一件好的服装被视为花滑运动员的战友,帮助运动员进入角色,展现故事情感每年国际滑联都有一项最佳服装奖,评选出当年最好看的一套考斯腾
而在申雪,赵宏博最初参加国际比赛时,中国队的服装简陋粗糙1996年赵宏博第二次参加世锦赛,比赛服是姚滨设计的,赵宏博的姐姐帮着贴的亮片申雪形容自己的裙子就是两块布叠上,中间掏一个窟窿,再修修边,有时穿上后自己都会不好意思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国花样滑冰的比赛服由国外设计制作,所用的面料也大多是国外的,后期改动也较为麻烦。
备战北京冬奥会时,服装被纳入科技冬奥项目2020年,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成立该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介绍,今年着重增强中国传统工艺运用,比如刺绣,传统印染等
一件花滑比赛服的问世,首先要求设计师了解背景音乐,主题思想,以及教练和运动员的特点,画出效果图,得到双方认可后,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轻盈,飘逸或是现代感的面料则能直接体现服装的风格接着打板,裁剪,制作裸衣,在正式比赛前试穿,再根据反馈进行合体度和舒适度的调整
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冰舞自由舞比赛中,王诗玥刘鑫宇身着青山绿水考斯腾,创意取材于中国山水画,男伴衣衫绘有青峰叠嶂,女伴的一袭水蓝色裙宛如浮云绿水他们说穿上这套比赛服有一种大好河山任我驰骋的感觉,更加自豪于在奥林匹克舞台上传播中华文化
获得北京冬奥会双人滑第五名的彭程说,尽管遗憾没有登上领奖台,但她依然享受这次比赛比赛中,大家都会注意自己的表情,而我这次是发自内心的笑
在北京冬奥会表演滑中,彭程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歌手李健创作的《异乡人》她还提议,用更加生活化的服装展现游子漂泊的心境此时距离这个东北女孩来到北京,已有10年了
在奥运会赛场上选择中国歌曲,是这一代运动员展现出来的自信——不仅要让中国观众看得懂,也要打动国外裁判员彭程认为,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的观众,裁判,其他国家的选手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解说员在评价北京冬奥会比赛里彭程的表现时,称她像曾经的申雪在彭程手机里,存着不少申雪赵宏博以前的比赛视频,她看得最多的,是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冠的那次他们坚定的眼神给人力量彭程说,从那时到现在,中国花滑没变的,是不认输的精神
下了领奖台就得从零开始
有人说,最难培养的是飞行员,其次就是花样滑冰运动员。
姚滨曾介绍,花滑运动员首先在外观自然条件上,形象,身材尽量好,而且身体素质,肌肉力量,柔韧,爆发达到一定水平其次,还需要具备音乐素养,舞蹈素养等这也造成花滑选手的培养周期较长在姚滨看来,培养一个花样滑冰运动员一般需要10年左右
下了领奖台就从零开始了赵宏博认为,如今中国花滑的格局,未来4年将面临严峻挑战
在赵宏博看来,这一届的奥运选手多为伤病所扰,可能将进入一段时间的调整期,急需后备力量。
2018年,为了备战北京冬奥会,花滑项目开展了大规模跨界跨项选材,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也被选拔入花滑队伍中但由于训练时间短,暂未有顶级选手显现
如何应对下一个备战周期赵宏博表示,仍然是从训练体系抓起他说,目前中国花滑成功的模式就在于训练体系的完整性,教练员是复合团队,有着世界训练模式的前瞻性,科学性,完整性,才能让运动员有最顶级的训练平台
现在我们的队伍太少了,一般依靠地方队和俱乐部,但俱乐部更多是商业模式,训练体系的完整科学跟国家队没办法比,想要筛出具备优秀潜质的运动员很难。
在赵宏博看来,要向全国花滑项目教练员,推广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冠军模式,成立更多基地,搞活已有的基地,筛选有潜力的孩子尽快进入国家队集中训练。
申雪提倡从校园培养体系入手她认为,复合团队不止教练员,也离不开科研,康复,心理团队的支撑,因此扩大培养体系,尤其是院校的培养体系十分重要
这些工作从向全国推广花样滑冰开始北京冬奥会之际,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将花样滑冰以广播操的形式,把这项运动带到陆地,带到偏远的山区,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花样滑冰
申雪说,广播操里的滑行,旋转,步伐,跳跃,行礼致敬等动作,都可以穿着普通的鞋子在陆地上完成,他们跟奥运会选手做的是同样的动作。
这些年来,申雪走过中国大江南北,推广花样滑冰她发现,如今家长送孩子练花滑的初衷已和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
在国家整体经济较弱的年代,对于父母都是工人的申雪来说,进入国家队,伙食不错,时常发衣服,练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挣工资,转业分配工作,是解决家庭负担的一种方式。
时代变了现在接触花滑的很多孩子,家庭条件优渥,花滑作为他们的一个爱好或特长,家长希望他们借此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气质
成为运动员意味着,每天要面临摔倒和爬起来,要攻克不同难关数百数千次的失败,才能换得一次成功这些从小没吃过苦的孩子,除非自己特别热爱,才能够坚持下去申雪说
对于运动员三个字,他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从零开始的路上,花滑运动员来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没变的,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不服输的精神,对抗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