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中体现,是制造业在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前不久,《2022江苏省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数据图》发布2022年,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6.4,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增长15.1%,年均增长3%左右,比2022年全国平均水平59.6高出11.4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的为什么江苏能连续八年排名第一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相关工业企业
如何衡量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
先看一组数据mdashmdash2022年,我省13个设区市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苏州,无锡,南京,徐州,南通,连云港,镇江,常州,扬州。
这些数字是如何得出的。
如果你不能衡量,你就不能管理它省工信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处处长汪小菲介绍,从2010年开始,江苏连续12年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江苏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数据图谱根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价标准》国家标准,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特点,基于五个维度构建了差异化评价体系,近200个评价指标和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通过4万余份网络问卷,覆盖13个设区市,涵盖31个产业大类,100多个子产业,结合现场诊断研究,对全省两化融合发展进行量化评估和精准画像,这为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政府精准政策,行业精准引导,企业精准决策,市场精准服务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
在2022年江苏省两化融合数据图谱中,数字化转型基础与应用,智能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等16项评价指标中,江苏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率,数字R&D和设计工具普及率,数字化生产设备网络化率,电子商务普及率,实现智能生产的企业比例,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工业企业比例等7项关键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有两个数据特别值得关注2022年,江苏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1.6%,比党的十九大以来提高了23.9%,年均增长4%关键工序数控率评价了过程控制系统和数控系统在江苏制造企业关键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覆盖率,反映了江苏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对主要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核心设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
数字R&D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评价的是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的数字建模,仿真,验证等功能软件的普及率2022年,江苏工业企业数字R&D和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1%,比党的十九大以来提高1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2%
这七项指标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制造企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汪小菲解释道
截至去年12月,江苏共有41249家工业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在线评价,28968家企业开展了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价去年,全省超3万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其中2.2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诊断,1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项目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说
八年第一,江苏何以Rdquo
江苏创造了哪些连续八年全国第一背后的成功经验在汪小菲看来,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mdashmdash坚持夯实基础,标准引导,示范引导,要素保障
《2022年江苏省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数据图》数据显示,从行业绩效来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我省8个重点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与我省优势产业分布高度一致。
发达的工业体系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最近几年来,江苏立足制造业优势,坚持强碱,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加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意见》,《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把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作为战略任务,融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制定《江苏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推动实数融合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4.2万亿元,占全国的1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居全国首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
坚持标准指引,让两化融合有标准可循,是江苏另一个一贯的行动思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深刻技术变革条件下两化融合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我省已探索以评估促诊断,以诊断促改革,以诊断促变革,方法mdashmdash为化工,钢铁,服装等12个子行业准备智能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梳理95个关键环节,214个关键场景,96个典型案例,组织各地近2000家服务商对超22000家被监管企业开展智能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引导企业智能化改造改变什么和如何改变,数字化转型如何以及在哪里转
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容忽视数字飞行员,是企业制造的发展旗帜,引领产业变革的灯塔去年10月底,国内首批30 数字飞行员,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选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的效用,有必要共同驱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云上使用cloud rsquo南钢数字化应用研究院联席院长茹金桐表示,大企业要推动产业生态建设,沉淀数字化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构建前者带动后者,后者为前者注入活力的金融发展新格局金恒科技作为南钢数字化转型旗舰平台,专注于工业软件开发,物联网与智能控制,工业AI技术等业务,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厂的规划,设计,实施等配套服务
建标杆,强平台,重推广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国家智能制造项目39个,培育国家工业互联网Double 4个平台,45个特色专业平台,通过的初期建设,平台+基地系统,已培育星级云企业13292家,引导中小企业云平台近40万个
推动两化融合,需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来夯实数据基础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5G基站18.3万个,居全国第二,在线工业互联网标识分析二级节点51个,服务企业超过13.9万家,居全国第一
以工业互联网logo解析二级节点为例作为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它是实现所有产业要素和环节信息交换的关键枢纽
如何让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14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伴随着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新的挑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舍不得,怕,转不过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打破的障碍。
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舒适区,我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人的思想问题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坦言,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受限于旧观念和路径依赖,缺乏对科技发展趋势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缺乏转型动力此外,由于缺乏成功经验,技术,人才,方法的相对缺乏也导致企业转型乏力
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按图入住,一个链条和一项政策,推动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其实技术是次要问题,更多的应该是需要系统推进的问题,比如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管理模式等钱认为,深化两化融合不应局限于设备升级和技术引进,更重要的是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服装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规模快速反应能力将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进而实现最好让一艘大船掉头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龙头企业是其中的老大,几个关键的毋庸置疑,它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如何更有效地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见样本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重点行业发展仍有一定难度。
苏州凯伦高分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高分子防水材料市场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采购,生产,仓储物流,财务核算等环节的全数字化管理通过算法实现自动计算,再向下分解任务,去年仅应收账款就给公司带回了上亿元凯伦股份副总经理陈说
尽管如此,公司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仍存在痛点:凯伦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上市公司,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数据融合有些困难,另一个是高分子产业园,虽然基本采用全自动化工业线,但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用自动化技术赋能制造企业。
两者的融合,智能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投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考验企业管理者的决心和信心每类企业的需求在许多维度和层次上都有显著差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在企业转型初期非常重要,有助于企业消除顾虑,成为撬动企业转型的一个lsquo打破rsquo支持施宗盛认为,应选择一批优秀的平台商和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让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有章可循非常有必要但是,目前大部分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能力还比较弱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家栋同意这一观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分院凭借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为千余家规范的工业企业提供智能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定制化诊断咨询和顶层设计服务,智能制造市场空间广阔,服务商要不断提升能力,帮助企业找准自己的应用水平,梳理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推出更多符合实际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面对企业的期待,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表示,今后我省将更大程度地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标准,分行业扩大实施指南覆盖面,创建一批数字飞行员,企业,培育一批传统产业改造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专业化新小灯塔企业,建设若干区域模型,加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梯度建设,提升平台赋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让变强,数字云网络链如新兴数字产业,培育一批本土领先服务商,加快提升供应体系的适应性,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完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改造加计扣除费用政策指引,优化两化融合生态体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