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是为它们自身而存在,而是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存在。企业存在的合理性的评判标准不是企业自身利益,而是社会利益。”
德鲁克的这句话,已经成为对企业责任的经典阐释。在中国企业中,京东因为屡屡拿出真金白银提升员工福利,而被奉为践行企业责任的典范。
近日,京东再有大动作。5月4日,“京东青年城”正式启动。在与京东总部大楼隔路相望的地块上,未来将建起近4000套家电、家具齐全,可拎包入住的员工公寓,包含幼儿园、电影院、篮球馆、游泳馆、商业街等休闲、娱乐、健身配套场所共同形成了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米的建筑群。这一项目的总投入预计将超过60亿元,加之去年投入百亿设立“住房保障基金”, 京东在住房保障上的支出成为近年来京东在员工福利的最大投入,也是近年来行业最大的员工福利投入。
对北京房价有认知度的人,都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能在北京有一个“安乐窝”,成了年轻人奢侈的梦想。以此看,京东投建“京东青年城”,让公司员工“住者有其屋”,委实是真心把员工的事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善待员工,其实是京东一以贯之的理念,是延续多年的企业文化。从二十年前创业初期,京东为员工在海淀区六郎庄租下员工宿舍,到如今遍布全国各个职场、物流园区的超2.5万套员工公寓,在员工的居住条件改善上就累计投入了220多亿元。这是沉甸甸的企业关怀,也是实打实的社会责任。
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这一概念,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大行其道,企业家所理解的社会责任,主要局限于“增加利润”,这契合那个年代的气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企业责任的理解而言,与多年前以创造利润为单一导向的价值观相比,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让打拼的员工活得更有尊严,让企业创造的财富更多地反哺于民,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企业责任。
另一个深刻的背景是,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红利已经见顶,未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升级极为迫切,以往那种“人海战术”、“低劳动者权益”的社会生产模式,已经走不通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就必须从员工安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可见的社会福利层面为企业员工提供坚实保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与企业是“一家人”,是温情脉脉的共同体,进而以更勤劳、更专业的姿态,回报企业、客户乃至社会。
京东创立二十年以来,从三尺柜台到拥有55万员工,始终坚持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企业对员工好,员工才能用真心去服务客户,客户才能用信赖回馈企业。仅以住房保障而言,除了此次建设“京东青年城”,此前京东还通过“住房保障基金”、“员工救助基金”等额外保障为员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每一位京东员工把日子过得更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实,喊出企业责任是容易的,但就怕流于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诺言。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不妨把那些缥缈的愿景和感性的使命放一放,拿出更细腻、更真实的措施,去提升企业员工的福祉。很多企业家乐于以社会责任的形式回报社会,其实,从帮助身边的员工出发,从改善他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出发,就是最大的责任。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心圆,应当自员工向外延展。京东始终把自家员工当兄弟、亲人,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希望这种责任践行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不留死角,人人可及。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